浅谈龙井茶苗的栽培管理技术

我国是茶叶大国,茶叶的种类繁多,茶叶按其地域、品种等不同可分为六大类,分别是黑茶、绿茶、红茶、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的品种多达100多种,是几大茶类中品种最多的茶类,绿茶的品质都非常好,且滋味醇厚回甘;尤其是龙井茶,龙井茶是是我国的传统名茶,龙井茶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龙井茶优良的品质主要得益于产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此外,其而保证了龙井茶的优质高产高效,现在小编为您介绍龙井茶的栽培管理技术,让您加深对龙井茶的进一步了解。

茶苗

茶苗

(茶苗)

一、生态环境

龙井茶产区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年降雨量达l600mm,气候湿润,日照适宜。茶区土壤为丘陵砂岩强被积母质发育的黄红壤,土壤通透性较好,施肥效应显著;此外,土壤有机质层深厚,养分充足,排水良好,茶树生长持续平稳;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为龙井茶优良品质的形成奠定了雄厚基础。

二、栽培管理技术

龙井茶区广大茶农根据龙井茶树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当地的地理生态条件,积累了适用于本地的种茶经验,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茶园栽培管理技术,具体的技术如下:

1、茶树种植选择的园地要规划设计,坡度15°以上的要修成水平梯级国地,15°以下的要划等高线,经初垦、复垦和施好基肥后即可划行种植。

(l)、种植方式和密度:龙井茶区传统的种植方式多采用种子丛式穴播或青苗丛栽,如今,新茶园多采用合理密植的单条或双条种植方式,单行条裁的规格为:行距130~150cm,丛距33cm,每丛3株,每亩种植4000株左右;双行条栽的规格为: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丛距33cm,每丛2~3株,每亩种植6000~8000株。

(2)、苗木质量规格:龙井茶品种都采用无性繁殖,因此,要求出圃的茶苗高度在25cm以上,且主茎粗在3mm左右,此外,茶苗生长健壮,根系正常,无检疫性病虫害。

(3)、茶苗移栽时期和技术:晚秋(秋分至霜降)或早春(雨水至惊蛰)是移栽茶苗的适期。移栽茶苗要十分注重种植质量,起苗时要少伤根;而对粗壮且多数高于30cm的苗苗,定植后应及时定剪,剪口高度15~20cm。此外,茶苗移栽后还要做好抗旱、防冻等保苗措施;如土壤铺草、适施薄肥、及时治虫除草、缺株补植等工作,以更好地保证新种茶园壮苗、全苗。

2、茶树修剪

(l)、定型修剪:对移栽后的幼龄茶树,要及时定型修剪,当苗高达30cm以上时,应在离地15cm处定剪;另外,到第2年春茶前,在之前的剪口上提高15cm,进行第2次定型修剪;到第二年春茶来横高档获后,在第2次剪口上提高15~20cm,进行第3次定型修剪;当树高达70cm左右,树幅达85cm以上才可以逐步进行正常采摘。

(2)、轻修剪:龙井茶群体具有生长力强、分校多、发芽密的特性,而传统的栽培管理没有修剪的习惯,根据生产茶园来搞批次多的特点,对生产茶园常采用轻修剪措施,目的是刺激获芽萌发、平整树冠、控制树高、便于采摘。轻修剪于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一般在春茶来后进行,剪去冠面3~5cm的新消,而阳坡茶园可在秋茶结束后进行,这样有利于春茶早发和增加名优茶产量。

3、茶园改造

(l)、砌坎保土,深耕改立:现有茶园多分布在山坡上,对梯坎倒塌的老式茶园,逐年进行修整、改造,改坡地为梯地,改泥坎为石坎,改丛栽为条栽,在茶园四周与路边建立排蓄水系统。此外,挑培客土,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这些措施能大大提高坡地茶园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茶树根系伸展,增强茶树生长力。

(2)、改造树冠,更新复壮:龙井茶区的茶园多数是老茶园,经长年采摘,树势渐趋衰弱,树冠急待逐年更新改造或换种改植;而根据当地的经验,对树冠应进行固树制宜的更新改造,且在春茶结束后进行修剪改造,主要有4种方法:

①、深修剪:茶树经多年采摘,茶叶产量、品质逐渐下降;对此,采用深修剪,剪除冠面下“鸡爪技”层,修剪深度为15~20cm。

②、重修剪:重修剪的对象是树势呈半衰老和未老先衰、产量品质明显减退的茶树;一般茶树在离地10cm左右进行高度修剪,部分低矮茶树适宜剪去原树高的一半,呈水平形修剪。

③、抽刈:又称局部台刈,对衰老茶树,根据枝干衰老程度,剪去茶树病虫较严重衰老枝干,留下新发出的“地遵技”和粗壮的骨枝干,然后再加以培育,以维持茶树生产力;此外,为了使改造半衰老茶树的复壮树势效果更好,应采用抽刈和重修剪相结合方法进行。

④、台刈:对生产力已明显衰退、茶树十分衰老的茶园,采用台刈措施,当地茶农称为“砍蓬”,茶树台刈高度,一般在离地5cm左右。

4、“三讲四削”技术

土壤管理龙井茶区群众根据茶树的生长特性,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茶园土壤管理积累了一套“三讲四削”的宝贵技术经验。

“三耕”就是春耕、伏耕、秋耕:春耕宜浅,目的是松土与切断草根,在“立夏”至“小满”期间进行;伏耕在“大暑”至“立秋”期间进行,比春耕深,主要是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 减少下层水分蒸发,增加雨水渗入量;秋耕在“寒露”至“霜降”期间进行,要求深度达到20~25cm,即把底土捆起,翻转打碎,表土埋入底层,耙平,这样做不仅可以熟化土壤、深理杂草与虫蛹,而且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四削”就是削春草、梅草、伏草和秋草,四削主要是解决杂草与茶树争水争肥的矛盾,并变杂草为肥料;“四削”一般掌握在与“三耕”时间交错进行,质量要求严格,除春草外,逗要先削单后掘地,即先把杂草削除归堆行间,等晒干后埋入土中,做到“丛内清,四边光”。

5、茶园平衡施肥

根据茶树生长季节特点和需肥特性,采取“重施有机肥和配施氮、磷、钾等化肥”相结合的方法,以满足茶树对养分的需求,形成“施足基肥,多次追肥”的茶园平衡施肥经验。基肥在“立冬”前施,一般都用茶饼或农家肥,尤其是茶饼,每亩开沟施200~300kg。追肥每年施3次:第1次在“惊蛰”前后施,称催芽肥;第2次在“立夏”后施,称接力肥;第3次在“小暑”前施,称脱力肥;此外,追肥都用速效氮肥,如每次每亩用尿素30~40kg或用硫酸铵60~80kg。同时,在采茶季节还多次用浓度为0.5%的尿素或0.3%的硫酸铵溶液喷施叶面,多数采取“采1批鲜叶喷施1次”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茶叶的产量,也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

6、塑料大棚茶园栽培

龙井茶区为适应名优茶发展需要,在部分茶园搭盖塑料大棚,利用它具有明显的增温增湿效果,促进春茶早发,增加名优茶产量产值。据试验,冬季和早春搭盖塑料棚的茶园与不搭棚的对照茶园相比,最高气温提高7~12℃,最低气温提高2~4℃,有效积温增加30℃,空气相对湿度提高8%~12%,此外,还可以提早10~20天开采;塑料大棚茶园能避免冬季霜冻危害,尤其是春季“倒春寒”对茶树新梢造成的伤害。

(1)、塑料大棚园地选择:

①、要求茶园树冠覆盖度在90%左右,品种优良,且茶树长势旺盛;

②、茶园土壤肥沃,避风向阳;

③、用水方便,有电源,有利于灌溉和人工补光。

(2)、塑料大棚建造主要有简易竹木结构大棚:采用毛竹为主建造,这种大棚的宽度为10~12m,长度为30~40m,中间高度20~22m,两恻肩高l5~l.7m;这种大棚取材方便,造价低,但室内立柱多,遮光严重,使用寿命一般为3年左右。水泥钢筋构架大棚:这种大棚宽度一般为8~12m,高度为2.6~3.0m,这种大棚无柱,室内宽敞,透光好,作业方便,但成本较高,寿命可达6~10年。棚膜采用透光性好,厚度0.08~0.12mm的聚乙烯无滴膜、聚乙烯防老化膜等,其使用效果非常好,一般于11~12月底搭棚盖膜,到第二年清明前揭除薄膜。

(3)、塑料大棚茶园管理技术:

①、施肥:应早施重施基肥,及时追肥,并配合施用CO2气肥和喷施叶面肥,为茶树提供充足的物质营养。

②、茶园铺草:应在秋茶后结合施基肥进行1次深耕(或中耕),并在茶行间铺草,对大棚茶园土壤既有增温保湿效果,这样既可以保持土壤疏松,又可以提高土壤肥。

③、大棚茶园修剪与采摘:塑料大棚茶园每2~3年要进行1次深修剪,每年秋季结束后结合封园进行一次边缘修剪,整理树冠。当蓬面上有5%~10%的新消达到一芽一叶初展时,应及时、分批采摘。

④、大棚茶园护理:保温和通风散热是冬季大棚茶园管理的主要环节。当大棚内气温冬季上升到25℃、春季上升到3O℃时就应通风降温,当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再闭门保温;一般晴天可在上午10时左右开启通风道,下午3时左右关闭。

⑤、揭膜:当气温较高,已无寒潮和低温危害时可考虑揭膜,时间为3月底~4月初。揭膜前需经数次练树,方法是在揭膜前1个星期,每天早晨开启通风口,到傍晚再关闭,这样连续5~6天,此做法是使大棚茶树逐渐适应自然环境,最后揭除全部薄膜。

7、茶树胶虫害防治

近年来,龙井茶区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 “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农药防治相结合,同时在秋茶结束后来用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次年茶园病虫发生量;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农药残留量,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蔓延,以减少茶叶产量损失。

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龙井茶具有消除疲劳、利尿、防治支气管哮喘、防治心肌梗塞、抑制动脉硬化、抗菌抑菌、减肥、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等功效,常饮龙井茶具有养生保健功能。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 浅谈龙井茶苗的栽培管理技术已关闭评论
  • 726 次浏览
    A+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24日  所属分类:茶叶种植技术
标签: